板凳上面话振兴富不离田穷因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究竟要从哪里“振”?

从何处“兴”?

带着这些问题,

记者来到泗洪县西南岗片区,

先后在

双沟镇张郭居、雪五社区、

天岗湖乡王集居等地

试着寻找答案。

从“啃”着苦日子

到“垦”荒找出路

一大早,双沟镇张郭居的王乃柱就来到家后的“秘密基地”。“秘密基地”其实是王乃柱储存红薯的地方。为了能长时间保存红薯,王乃柱自建了一个小型塑料大棚,把红薯一个个堆积在泥土里,再插上干芦苇通风,这是他20多年种植、储存红薯积累出来的经验,而“基地”里的红薯就是他们一家过上好日子的“香饽饽”。

今年57岁的王乃柱,原是当地一名低收入农户、低保户。4年前,不幸摔伤了腿,至今钢板还在体内。加上老母亲生病去世、妻子重病,王乃柱又无法干重体力活,导致一家生活困难。政府考虑到他家实际情况,为其办理了低保。

“最难的时候,我拄着拐杖,平板车拉着老母亲和老婆去看病、买药。”王乃柱说,对于普通农家人来说,吃饱、穿暖、有事做,有零钱花就很好了,可人如果一辈子守着穷,就靠着政府低保过日子,那一辈子就只能抱着穷啃着苦日子。

最近几年,很多人家为了照顾孩子上学搬到县城生活,一些零星的土地就闲置了下来。邻居考虑到王乃柱家的困难,也没要租金就把地留给王乃柱耕种。

“如果大家都抱着穷根死守,不愿改变,不闯不拼,那永远也过不上好日子。”张郭居“老村长蜜薯”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张成江说,王乃柱脱了贫离不开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自己有想法、有干劲、有决心去改变现状。

穷则思变,脱贫了就更要思富。张新丹是张郭居的一名80后,精通网络,她和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张成江几人一合计,决定从外地引进新品种、邀请专家研究指导,进行试种。年,村里试种红薯新品种“烟薯25”,王乃柱平时打理的那些“闲田”,成了第一批试验田。

试种的结果给人意外的惊喜。

普通红薯的价格原本只有几毛钱一斤,而新品种“烟薯25”能卖出几块钱一斤,而且供不应求,这大大增加了种植户的信心。无疑,王乃柱这次赶了“早集”,搭上了顺风车,靠着新种植出来的烟薯顺利脱贫。

“西南岗的土质是黄泥夹杂沙土,非常适合种植红薯、花生、西瓜,但这些普通的农产品根本没有特色和竞争力。”张新丹说,乡村想要更好发展经济需要不断地探索,让更多更好的新品种“落户”在这片土地,而乡村振兴则需要新思想、新理念“扎根”在这片土地,再加上有优秀的领头人,带着大家共同致富,才能让更多已经脱贫的家庭成为富裕家庭。

“金种子”唤醒了

“沉睡”的土地

行走在一条条乡村水泥路上,记者来到泗洪县境内第一山峰——大红山。泥土特有的芳香,弥散着欣欣向荣的味道。泗洪县科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园(以下简称“科晖生态园”)的育苗基地里,十几名工人正趁着晴好天气育苗。

这是宿迁地区第一家种植碧根果的企业,张勇是种植碧根果树第一人。年,原本做药材生意的张勇拿出全部积蓄,加上找亲朋好友借的钱,来到双沟镇大红山流转了近亩岗坡地,栽植3.2万株碧根果树苗。为了选出优良的碧根果树品种,他找遍国内所有品种,先后试了30多种树苗,最终选了波尼、威斯顿、云金华等品种。

原峰山乡林业站站长周跃俭回忆,在面积亩的山头上,曾尝试种过茶树、桃树、葡萄、山楂、桑树,但都没成乡亲们的“致富树”。张勇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种下了村民们也能发家致富的碧根果。

从种下第一棵碧根果树到初次挂果,张勇用了3年。碧根果树的正常出果周期长,很难快速见到效益,这也是一个难熬的过程,张勇还是熬了过来,像一个“拓荒者”等来了满目的郁郁葱葱。

张勇听从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广勤建议,在树下的空余地方套种山芋、花生,以及金丝菊、杭白菊等中药材来获取效益。经过七八年的等待,碧根果树开始挂果。仅年,大红山碧根果树产果近3万斤,加上树苗销售,年收益超过万元。

“果树全部进入丰产期,纯收入达到六百万元。”张勇算了一笔账,碧根果具有优良的食用、药用价值,就目前市场而言,刚从树上摘下来的碧根果,价格每斤20元,按每棵树挂果20斤至30斤计算,一棵树的年收益少说也有四百元。长大的碧根果树还可以销售,价格是普通银杏树的4倍。

张勇成功栽种碧根果树让周边的人看到了希望,更让附近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或把土地流转出去成为果园的“打工人”或跟着张勇学习碧根果种植技术。

宋庄村的果农葛玉平,就是靠种植碧根果奔了小康。葛玉平说:“如果没有张勇牵头带动,这片土地还是原来贫瘠的样子,也不会给农村留守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张勇种下的碧根果,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果、希望果。”

72岁的陈仲先从科晖生态园开园至今,一直在这里干活。陈仲先说:“我们农村就需要多一些像张勇这样敢想敢闯的人,盼望着这样的能人越来越多,这样,就会有更多人追随其脚步把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年,全县推广种植碧根果,泗洪县碧根果总种植面积已达10.4万亩,约万株,年育苗能力达万株,万亩以上碧根果基地达到4个。在泗洪,一座万亩碧根果基地可带动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每户年均增收1.8万元以上,小小碧根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10多年过去了,当年张勇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摇钱树”,曾经的荒山也摇身变成了“金山银山”。

儿子张楠自从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到父亲张勇的公司,担任科晖生态园总经理。80后的张楠,也有了新的想法和做法,他把重心放在了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上,研发碧根果相关的糕点、饮品以及碧根果油等,提高碧根果的附加值。

张楠说:“如今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变化。乡村振兴应跟上时代的潮流,在这潮流中,大浪淘沙般‘淘’出更多的能人、新人和愿意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的引路人。”

深爱的土地

回馈你硕果累累

“如果,你们在春暖花开之时,来我这果园,那可真是太美了,十里桃花朵朵开。”在泗洪县天岗湖乡王集居,泗洪县金鑫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双喜兴奋地向记者介绍。

周双喜今年45岁,年,通过乡政府招商引资从安徽砀山来到天岗湖乡王集居,承包了亩土地搞水果种植。周双喜的果园里种植了48油桃、83黄桃、南非一号黄桃、黄金冠蜜桃、冬桃、红富士苹果等品种。

“我来这里承包土地时才30多岁,我把青春都贡献给这片土地了。”周双喜说,前期因为管理和技术不完善,走了不少弯路,连年亏损,今年终于迎来了丰产期。

为了提升水果品质,周双喜从当初的0多亩缩减到了亩,从技术和管理上都做出相应的调整,肥料使用农家肥,灌溉用水使用无污染水。在严格执行各项标准下,获得了无公害证书、绿色食品证书和农产品质量诚信5A级公示牌,还有了专属品牌“天益轩”,这让黄桃的品牌也越叫越响。现如今,周双喜26岁的儿子周理想,通过网络销售黄桃、梨、苹果、黄桃罐头等,让自家的产品成为网络上的明星产品。

“乡村振兴离不开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不能局限在城市的工业园区,农村这片土地上更需要客商投资开发。”在王集居党总支书记卓伟达看来,通过招商引资把一些技术能人引到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解决了当地近百人的就业问题。

“乡村要发展、要振兴,年轻一代应扛起‘大旗’。我们这里非常缺少一些返乡创业青年。”双沟镇雪五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敏说,现在留在家种地的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只懂得传统的种植,却无法利用互联网销售,无法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

90后崔宇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今年,在蔬菜价格普遍过低的情况下,他通过网络直播为乡亲带货。此外,他还花了10万元改造老屋,让农村老屋“变身”诗意田园。他通过视频记录改造老屋的过程,收获了众多网友的追捧。老屋凭着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特色美食迅速成为最新网红地,吸引许多网友前来打卡。昔日冷清寂寥的村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崔宇说,随着乡村不断发展,会像杨敏书记期待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采访手记

“十三五”期间,泗洪县万人口,低收入者近13.26万人,其中西南岗片区就有7.5万人。西南岗片区是泗洪县贫困人口密度最大、基础条件最为薄弱的区域。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收官,让西南岗片区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仅就大红山而言,谁曾想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老百姓温饱无法自给。而今,却是绿意盎然,春风拂面。数万亩的碧根果树林,给曾经羸弱的土地披上了一件厚实的绿衣长袍。土地暖了,农民心热了,口袋也鼓了。尤其是随处可见的万亩碧根果园、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电子商务中心、红薯基地、错落有致的集中居住区、充满诗情画意的农家小屋……这哪里还是曾经的那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他们依靠土地,用拼搏和奋斗、敢想敢干,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埋下了一粒粒“金种子”,不停地用汗水浇灌,开出富裕的花朵。

富没离开“田”,无论是10万亩的碧根果树,还是数千亩的果园,都依附着这片深情的土地。只要我们对这片土地有足够的爱,土地终将以丰饶回馈。只要我们不“藏”着力,奋力有为,尽心尽力,创新创优,定能凝聚磅礴力量,向着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新图景、新目标大步迈进。用实干和奋斗绘就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

图文/李尚程裴凌曼

编制/王柏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