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沂蒙山深处,午后暖阳照耀着小峪庄村。一辆辆三轮车停在田间地头,村民们在果园里来回穿梭,将摘下的苹果装上车,送往不远处的批发市场。
“这都是新品种,在市场卖得上价。黄桃也是刚更新的品种,价格4元一斤,比原来种的毛桃贵了一倍。”村党支部书记郭仁明说。
小峪庄村红通通的苹果挂满枝。
岸堤镇位于沂南县西北部,这里群山环绕,汶河、高湖河两大水系贯穿全境。独特的地形和土壤孕育出的果品,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岸堤林果种植面积达2.6万亩,一直以来,传统果品存在品种单一、老化,供应期短的现象。“以桃品种‘春雪’为例,多亩‘春雪’六七月份集中上市,经常被收购商压价,再好的桃子也难卖出高价。”岸堤镇党委副书记代恩全介绍说。
小峪庄村党支书郭仁明介绍村里的苹果产业发展情况。
从年起,这个镇开始在高质量上做文章,尝试用技术解决果品生产“七分靠天、三分靠人”的难题。“以前的果树种植就是有果就拿来卖,没有科学管理的概念。”岸堤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长新说,老品种成花成果简单,而新品种对栽培技术的要求更高。
要种出好果首先需要解决人的问题。近年来,岸堤镇每年对果农进行两次为期半个月的统一技术培训,引导果农学习新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到目前,全镇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多人成为技术熟练的新果农。
在岸堤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长新看来,老品种成花成果简单,而新品种对栽培技术的要求更高。
艾山东村村民刘元强就是其中之一。39岁的他,年回乡承包荒山多亩,种植蜜桃和油桃。在专家的指导下,他采用果树稀植、减果,施用有机肥等技术,生产高品质桃,年收入达多万元。
唐家峪村果农胡发友,将亩蜜桃园种植了7个品种的蜜桃,从6月开始采摘,一直可以采到9月,不但拉长了供应期,提高了销售价格,也缓解了劳动力缺乏的难题。
为推广新技术,岸堤镇每3—5个村就设一个果树示范点,用“眼见为实”来提高村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过去一亩地产斤蜜桃,不如现在产斤赚得多;过去一斤卖一块二,现在卖到四块六,限产、绿色种植真的有道理。”新技术得到了老果农认可。
岸堤镇的林果满山满坡。
岸堤林果业迈上新台阶,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沂南试验站功不可没。“果树马上要冬剪,试验站就办了一期果树冬季管理技术培训。”试验站就设在小峪庄村,郭仁明说,除了定期培训,果农们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
依托试验站,岸堤镇推行了宽行密植,“V”字型、主干型修剪模式等技术,不但增加了果树的通风透光性,还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率,“过去2个劳动力最多管理10亩果园,现在可以管理30亩”。
为了突破传统批发渠道窄、价格低的瓶颈,当地也开始做起电商销售,带动农户增收。“线上的价格更高些。”刘元强说,这是因为对优质果进行了分筛,降低了劣果率,品质提升是线上销售的第一步。“我们正在探索向‘小而美’的生产销售形式转变。这两年,我们的精选桃子卖出88元一个的高价,同时推出的小包装精品桃也受到市场欢迎。”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沂南试验站正在培育的新品种。
岸堤还引进了北京安德鲁水果食品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项目二期将于明年5月份投产。“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可形成年产果泥、果酱等各类水果制品3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年营业收入5亿元,利税万元,提供就业岗位个。同时,将有力平衡季节水果的价格波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代恩全说。
果品不仅是美味,也是美景。位于局埠村的沂南县精益龙珠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年开始推出农旅结合新项目,改变了过往单一的果品产销模式。据合作社负责人张彦杰介绍,依托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带动效应,合作社每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借助农旅融合促进林果产业升级,带动革命老区的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郭杰周桐通讯员尹君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