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引进人才,培训人才很重要,让从乡村中走出的人才回归更重要,他们有在外打拼的经验,有对乡村的家乡亲情,能够聚合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如今,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返乡创业人才队伍越来越大,他们毅然放下在外打拼的事业,回到生养的地方,想方设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助力乡村振兴。
“北漂”回乡“桃”出新天地
“今年的桃子比去年的还要脆甜哦。”6月5日,家住市区的刘磊带着家人,驱车来到大英县卓筒井镇,这是他第三年来这里采摘油桃。
如今,卓筒井镇油桃不仅在大英出了名,很多遂宁城区的市民也会自驾来这里采摘。
卓筒井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油桃产出大镇,离不开该镇种桃农户们的辛勤付出,这其中就有三兴村村民谭斯列的身影。
谭斯列不仅是县人大代表,也是卓筒井镇出了名的种桃大户。不过,之前他却是“北漂”一族。
年以前,谭斯列在北京一工地打工。年10月,得知老家要大力发展油桃产业,他毅然放弃“北漂”生涯,回到家乡准备大干一场。
谭斯列在果园采摘油桃
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谭斯列怀抱毕生积蓄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彼时,该村以“公司+农户+协会”的模式发展油桃种植,但因公司管理不善,技术指导不到位,该村油桃品质不佳,也没有销路。油桃卖不出去,加之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村民们怨声载道,只能望着成片的油桃叹气,极大地伤害了大家种植的信心。但谭斯列并没有气馁,认准了油桃种植这条路,他便一头扎进了种植技术的学习中。
他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搞好种植管理,晚上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同时向县上聘请的专家、镇县农技员请教油桃产业管理相关知识,并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油桃种植的一整套技术。
年,谭斯列种植的3亩多油桃实现收入2万余元。经过多年努力,桃子的种植面积也发展到10多亩,亩产值超过1万元。近年来,他与儿子还在周边区县流转土地余亩,誓要将鲜桃种植进行到底。
会种还要会销,这才是致富道。每年到桃子快成熟的前一个月,谭斯列就挨个给油桃果商打电话,先了解收购大概价格,再与村委、村民代表商议一个合适的价格,让果商、果农都满意。
“看,这个桃子至少有3两,在老谭的帮助下,今年我这10亩多的桃子预计能卖七八万元。”为干屏村2组贫困户严昌元在自家的果园里兴奋地述说着丰收的喜悦。
如今,不光是为干屏村,卓筒井镇9个村家家户户都像谭斯列一样,种上桃树吃上了“产业饭”,实现年年增收,走上了致富路。
置身桃林,看着自己辛勤的劳动有了回报,谭斯列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要让卓筒井的桃子成为市场的标杆。”
(全媒体记者刘佳利)
返乡村民养蛙抱团找“钱”路
小满时节,射洪县金家镇老鹤村三组的青蛙养殖基地,远远望去,一张张白色网子把田野分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格子;来到田野,只见青蛙栖息地地垄整齐、沟渠畅通、井然有序,10多名农民正在忙碌,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在田里游弋……
“盖上尼龙网防鸟儿来偷食,田埂边围住防青蛙跳出来。青蛙养殖也要圈养。”6月13日,正在查看青蛙长势的回乡抱团创业的青蛙养殖户蒋军说。
蒋军和任长春在基地查看青蛙的长势
常年在外务工的蒋军每年春节回家都要参加镇上举行的返乡农民工座谈会。会议向在外务工者通报镇情、介绍优惠政策、呼吁返乡创业。
“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何不利用自己积累的资金让老家也振兴一把?”蒋军的想法得到了在外创业者任长春的支持,于是两人决定返乡抱团创业。
返乡做什么项目?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题。经过多方考证,他们决定养青蛙。
“我们了解了一下本地酒店、餐馆、群众餐桌情况。青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受到众多客人青睐,因此决定合伙投资青蛙养殖。再者这里水质和土壤条件较好,适合青蛙的生态养殖。”蒋军说。
任长春还说出了养殖青蛙的另一个理由:青蛙排泄物很少,也不污染水源,而且是用一种高蛋白合成专用饲料喂养,与市面上老百姓常见的牛蛙不一样,这种青蛙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营养价值高,所以市场前景好,需求大。
在镇村领导大力支持协调下,去年9月,他们的创业蓝图开始实施,一直到今年4月份完工,目前一期青蛙养殖面积是60亩,投资万元,把一部分撂荒田和沉水田建成了大大小小90个养殖“圈”。
“今年4月放种蛙苗,按照现在的长势,9月份就可上市卖钱!”蒋军高兴地说。“按照目前60亩的养殖规模,每亩可产0斤,共可达6万斤,参照市场每斤25-30元的价格,今年有望收入万元!”
在养殖基地不远处的村旧办公室和闲置村小学,几名工人正在整修房间、粉刷墙壁。“这是我们准备搞的农家乐!”蒋军介绍说。农家乐将主打美食青蛙,自产自销一部分,并在基地的田岸上栽植瓜蒌、葡萄、脆李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体验农家乐趣、田野风情,到基地开展钓青蛙、抓青蛙等乡村亲子活动,让城里人一年四季到村里都有看的、有吃的、有玩的。
“实现养殖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就可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扩大养殖规模,吸引更多本村人就业,真正把我们村振兴起来!”对于未来,蒋军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全媒体记者欧阳贾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