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玉米兄”张世元在田间展示有机蔬菜。本报通讯员摄
垣曲县王茅镇小赵村“新农人”王贝贝建起一个小龙虾养殖池塘,年收入1O多万元。崔松良摄
晋中市太谷区胡村镇南席村“新农人”王钢在大棚里介绍西瓜新品种。本报通讯员摄
晋中市丰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郝卫芳在查看谷子长势。本报通讯员摄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近年来,在我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部门精心谋划、总体布局、全力推动,以教育培训为路径,以评价颁证为手段,以从业增收为目标,为乡村振兴增技赋能。据统计,年以来,全省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各类高素质农民54万人,10.2万人取得高素质农民技能证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素质是关键,技能最重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志杰表示,我省将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按照“培训持证一体、产业就业融合、增效增收同步”思路,实施农业经理人、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及农村社会事业带头人、种养加能手和能工巧匠5项培养计划。
绿色农业、生态庄园、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机器人摘黄瓜、无人机喷农药、云端放养管理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拳脚。他们投身农业生产一线,将青春绽放在希望田野;他们致力新技术推广应用,用科技点亮产业致富梦;他们构建新型经营主体,让农民分享产业融合红利……
秋色初染,田园如画。连日来,记者走进乡村,走进“新农人”,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分享他们的创业甘苦,感受他们的梦想情怀。
产业振兴“生力军”
秋到山乡,丰收在望。
在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一片片的谷子笑弯了腰,处处散发着淡淡的谷草香。“新农人”郝卫芳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郝卫芳是晋中市榆次区长凝镇西见子村人。年,郝卫芳和丈夫张小军返乡创业,注册成立晋中市丰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专注发展功能农业。
立志做“新农人”的郝卫芳注重原生态,引入现代农业理念,科学种植与创意营销“双管齐下”。
返乡创业,田园追梦。郝卫芳每天围着黑小米转,从基地管理、注册商标,到市场开发,不断探索、孜孜以求。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富硒小米,我和老公常常背上小米,带上煮锅,走南闯北去推销。”郝卫芳说,一年多的时间,跑了全国十多个省份。
几年时间,合作社种植富硒小米的技术日渐成熟,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带动户农户增收致富。郝卫芳说,乡村振兴是个大舞台,我的目标就是让富硒黑小米变成有奔头的产业。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兴旺靠人才。这几年,我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的原则,实行教育培训、评价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经营管理、专业生产、技能服务“三类协同”推进。今年,计划投入4亿元培育高素质农民25万人,颁证20万人,目标持证率80%以上。
忻州小杂粮一直是我省“特”“优”农产品的重要板块。在当地,两位“70后”老男孩,10年坚守,只为一穗高品质的有机黑玉米,人称“玉米兄弟”。
从普通种植到有机种植,从传统销售到微商渠道,“玉米兄”张世元和“玉米弟”王勇峰,不断创新,一直在路上。
一开始,兄弟俩走过弯路,摔过跟头。反复思量后,“玉米兄”张世元决定从差异化种植下功夫,走品质路线,对黑玉米进行有机种植,从拼价格转向重品质。
年,在合索乡打造了第一块有机种植基地,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规范种植。年,他们所种的黑玉米取得了有机证书。
有机产品品质是不错,但产量低、售价高、销售难。年,农特产品微商兴起,兄弟俩迎来第一个转机。利用“互联网+”,立足线上销售,组成“玉米兄弟”CP,开启了全新的销售模式,也打通了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通道,产品销到全国各地。
如今,“玉米兄弟”的种植规模达到亩。在做产品做市场的同时,他们也有一个美丽乡村梦,让产业变得更旺,让村民变得更富,让乡村变得更美。
张世元说,不懂知识,没技术,搞农业还真不行。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需要“新农人”。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发展需要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人力支撑。
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二级调研员张绚介绍,我省制定出台20个高素质农民生产技能评价地方标准,完善23个高素质农民技能评价规范。下一步,将继续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完善政策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
产业升级“排头兵”
九月,秋色渐浓,迷人的田野五彩斑斓,丰盈饱满。在晋中市太谷区胡村镇南席村,“新农人”王钢一早就在自家农场忙碌起来。
在外闯荡十余年,为何要选择返乡创业?“就是看上了乡村振兴的机遇!”王钢给出了答案。
从对农业一知半解,到如今手握职业农民技能证书,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农民,王钢的底气,来源于刻苦的钻研和系统的培训。
发展现代农业,王钢的理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推广新技术,走科技兴农之路;二是培育、打造新品牌,走特优强农之路。
年6月,王钢牵头成立太谷蔬菜瓜果协会,注册了“农谷邦”品牌,选取三台酥梨、郝村葡萄、大白西瓜等优质农产品进行推广。目前,协会成员单位有90余家,带动蔬菜、瓜果等种植户余户,辐射种植面积2万余亩。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科技上,开展草莓无土栽培试验,让草莓增产20%左右;与科研单位合作试验黑糯玉米的膜下种植与膜侧种植;在销售上,采用协会组织、公司运营、农户受益的模式整合行业资源,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果蔬等农产品。
创新创业赋能乡村振兴。多年来,我省通过抓政策、育主体、搭平台、重培训、树典型等一系列举措,加大对农村创新创业获奖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全省营造出了“激情创新创业、梦圆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截至去年底,全省有9.12万人返乡入乡留乡创新创业,他们带动了理念回归、技术回归和资金回流,成了农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赵燕军是阳曲县东南窊村人。年,得知家乡推出针对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他便选择回乡发展蔬菜种植。
经营中,赵燕军采取农业观光园和生态采摘园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几年下来,蔬菜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基地里种植黄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等20多种蔬菜,还种植了葡萄、杏、油桃等10多种水果,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同样因“创新创业”而改变生活的还有晋中市榆次区的周磊。
年,周磊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发展“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项目。当时,“鱼菜共生”无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借鉴,周磊不断尝试和改进技术,最终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周磊说,下一步,打算和高等院校合作,继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农业科技“示范者”
只要有手机信号就可以浇水施肥,亩地一年从种到收只需要个工,收益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一倍……“智慧农业”的威力在远鹏家庭农场显现。
远鹏家庭农场位于芮城县东垆乡,主人是50岁的胡天妮。虽是种地“老把式”,但老胡渐渐明白,光有把力气是不行的,农业技术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除了早早“尝鲜”高地隙植保机、无人植保机等先进农机具外,去年他每亩投入2元建了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
在玉米地头一间控制室里,胡天妮向记者展示他的智能喷灌作业。打开墙上的大屏,用鼠标随手点了区域浇水开关。很快,一排排智能喷灌杆就出水了。
“种了几十年的地,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以前采用大水漫灌,亩地浇一遍就得几十天。改成智能喷灌系统,4天就能浇完,还增加了10%的可耕作面积。”胡天妮高兴地说。
走上现代农业之路的胡天妮还想着更大的事。他成立的天宜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亩,年托管周边乡亲土地1.6万亩。老胡说,智慧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高级阶段,是未来农业发展必然方向,将会为农业产业发展催生新动能。
知识进乡村,技术富乡亲。“新农人”与新技术的结合,正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种子。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近6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72.6%。
凉风送爽,梨树进入采摘季。
在汾西县团柏乡的玉露香梨产业园区,漫山遍野的香梨鲜翠欲滴,一阵风吹过,梨叶沙沙作响。这几天,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耀山正忙着摘梨。
发展梨果业,团柏乡具有地理气候优势。年,刘耀山带领28户农民成立合作社,连片流转旱地近亩,开始种植玉露香梨。
在技术上,合作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既邀请省市县果树研究所专家“现身说法”,又组织本地“土专家”果树栽植爱好者外出学习。在管理上,审时度势,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划分出了10个生产作业队、21个托管承包小组。按劳取酬,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几年精心劳作,合作社总结出一套丘陵山地发展玉露香梨的栽培技术模式,科技含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增长了。刘耀山说,现在农业不能走重数量、轻质量的老路了,要打破传统小农经济思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走精细化、科技化、优质化的发展之路。
“自己学会本领不算啥,让村民从骨子里重视技术才是关键。”刘耀山说。8年来,组织各种培训活动50余场次,参训人数余人次,培养出具有中、初级技能水平的“泥腿子”“土专家”68人,为产业兴旺提供了人才支撑。
农民致富“领头雁”
在翼城县农村,无论是耕和种还是防和收,都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几个人几台机器便可以完成数千亩土地的生产作业。
“家里的承包地由合作社全程托管,我在外面能安心打工,收入比自己种地还高。”尝到了甜头的翼城县中卫乡辛庄村村民孔祥兰说,真是多亏了老李,种地的事他从不过问,当上了“甩手掌柜”。
夸奖老李的人不在少数。大伙口中的老李,就是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李学峰。
多年来,李学峰把双脚深深地扎在土地里,做示范推广,育优良品种。年,他成立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公司,逐渐摸索出种植业“种、管、收、售”全程化托管和“农户+合作社+市场”多元化产业服务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种地难、增收难的问题,开拓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路子。
老李说,农业生产托管既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又因为统一经营降低了种地成本。几年时间,当地托管面积达15.3万亩,每亩降本增效余元,为托管农户增加收入多万元。
行走在三晋田野,记者发现一大批高素质“新农人”成长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带领乡亲们挑起了“金扁担”。
太行山深处,黎城县岩井村的谷地里,魏美玲带着手机稳定器、三脚架和手机,直播小米管理过程。
魏美玲是平顺县榔树园村人,当地小米种植历史悠久。小时候,她跟着家人穿梭在太行山上的谷地里,春天播种、夏日锄草、金秋收获,深知种地辛苦。
年,怀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梦想,她回乡创业做起了职业农民,成为太行山上的“新农人”。她创办合作社种植小米,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几年时间,种植面积超过0亩,带动多户村民就业增收,成为小有名气的“谷子大王”。
近两年,魏美玲抓住网络直播带货的热潮,尝试田间地头直播。借助网络的力量,合作社的小米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过去村民们辛苦种地,但小米卖不上价钱。现在,通过直播,人们看到小米是怎么种的、怎么收的,买得安心,吃得放心。”魏美玲说,当下小米销路已经打开,下一步还要加强管理提升品质,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新时代,新希望。乡村振兴,“新农人”大有作为!
本报记者赵建军
(责编:candy、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