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到树
这是我在通往宿舍区一条栽着柳树的路上,偶然间发现的:风吹走了人,而吹不走暗,我于是闭上眼,等风再一次吹起,然后,我听见水声。沙沙地,像溪流过窄窄的,布满小石的河床,像水顺着咽喉里粗糙的黏膜淌入胃中。其实是柳树枝顺着小溪飘到了我胃里。
我走过许多树。推着一车油桃的老贩站在街口,顺着他明明暗暗的脸向上,我看到一棵摇曳的树,一面是抹走了尘埃的干绿,一面是抹走了阳光的金。我放学回家走的这一侧树则被楼遮住,暗暗的栽在矮路一截的植草格中间,有一棵暗暗地藏着一块蓝色的路牌,这条路通向我的家。进门,脱鞋,玄关处放着一个鼓囊囊的红色书包,我的骨头里就冒出小泡泡,她是去图书馆给我借书了吧,我把它们从包里倒出,这是一个我小时候参加夏令营赠送的包。“唰”的一声厨房门打开,她穿买咖哩粉赠送的围裙,隔着油蒙蒙的眼镜看我:“吃饭了。”如若爸爸没有走出书房指挥我去盛饭拿餐具,我便匿在房里,随兴地看一本书或惯性地将做了半道的数学题解出来,直到饭凉掉。然而不久她果然要提声催促,调子是线头一次一次在针孔前打弯一般的无奈。
后来我们通话,我说我很想慢慢地吃完一顿早餐。可是我们多半在赶路,在路上啃饼子。
“也挺好啊,可以节省时间。”
“我不想吃冷掉的饭了。”
我曾降落在外婆所居的城市,那时天已黑了。她从里间出来见我,之后端出一盘热气熏熏包子,我能分辨出那是她自己蒸的。这座城的雨从不哽咽,丝丝滑滑地落,直至遇到树叶阻挠,于是这里的树深深的,重重的。
我与外婆许久未见,隔山隔水隔三年,我竟一时说不上老人的变化,而她仍很熟稔地叫我的小名,叫我把湿掉的袜子放在卫生间的一个小凳子上。我无端对这凳子感到熟悉,或许在外公外婆以前的老屋里见过的。那时父母带我回老屋过暑假,我大约六岁,一日早晨,闭眼坐看,一动不动,外婆很担忧的声音传来,问小孩怎么了,不吃早饭,妈妈则很自在地回答:“她在冥想呢。”我当时或许就坐在这样一个小凳子上。对了,那时看到外婆已在染发,戴双一次性手套,挤出黑色的染发剂。
因着雨季,我们闲谈。我说还记得您带我去祷告,那时我更加小,她应一下,开始细数我幼时的玩伴儿,说我那时上树摘果子,唱歌不害羞的。她又说自己仍信着基督,有两点亮晶晶的东西在她深深重重的眼皮下颤抖,“我说我是相信的,那是存在的,可你外公不信我,他说我是……”我张着嘴沉默。公公是一位党员,婆婆是一位婆婆。这样,也许就没有谁对谁错,也许他们用信仰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支撑起的前一刻,正迷惘或忧惧着。
我将远行时,雨季退去,树梢伸展,他们是一道来送我的。
顾城曾写:世上只有一本书,就是你,别的书,都是它的注释。可怕的是一阵清凡拂过,书页翻飞,还未嗅够那几页油印,就不见了它的踪迹。
走过一棵树那样快,回忆却也懂得蛰伏。
文案
林颖贤
图片
来源网络(侵权删)
排版
付月陈栎汀
审核
张怡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