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凌晨一点才入睡,五点过就醒了过来,沉思了几分钟,他下床洗漱,换上跑步鞋,便绕着村子跑。这个人是威宁自治县海拉镇镇长丁润朋,临近脱贫攻坚收官之际,他没怎么睡过。 迎着 缕风,丁润朋跑上一个小山坡,看着大山环绕的村庄隐没在朦胧的晨雾里,发电风车渐渐露出扇叶。他说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天快亮了。 回望过去的旅程,他坦言,自己在农村长大,但现在干的农村工作,和印象中的情景,似乎找不到一个交叉点。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是日夜兼程,奋力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答卷。这位80后扶贫干部丁润朋说。 年初,威宁自治县还剩余贫困人口3.8万人,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黎明前夕,扶贫干部到底是如何踏着星光埋头赶路呢?记者从乌蒙深山带来了三个故事。
夜晚11时,丁润朋(左)正在与战斗小组成员核对贫困户资料。
那一夜,干群共话致富路 走进威宁自治县岔河镇新炉村,一问起修路,除了坐在地上玩泥巴的孩子,其他村民总能和你聊上两句,甚至还会掀起衣服,给你细数身上烙下的伤。早些年,为了走出大山,男女老少全出动,花了近4年时间打通了进村毛路。 年,通村路得以硬化,许多村民开始修建砖房。新炉村背靠大山,土地破碎,原来的土墙房建得密密匝匝,进寨路仅有一米宽。拖材料的大车只能停靠在村口,剩下的路就靠人背马驮,若是请人驮,一块砖得花3.5元的运费,还要供人烟抽、吃饭。 我家住在村子 处,种庄稼靠背,修房子也靠背。现在年纪大了,也背寒心了。说起过去的交通,村民刘大合苦不堪言。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彻底改变新炉村的出行条件,村两委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把串户路修好。
岔河镇党委书记郝守军(左三)与新炉村党支部书记高博(左二)在修路前进村调研时的场景。
若要修路,得拆圈、填坎,村支书高博打算开一场院坝会了解群众思想。请全村群众今晚八点在村口集合,大家共同商量串户路事宜。3月20日下午,高博用村里的大喇叭发出通知。心里没底的他,还邀请新上任的镇党委书记郝守军前来助阵。 天色渐暗、寒风呼啸,老人们杵着拐杖,小孩子打着电筒,一同走向村口的大沟旁,不一会,两个村民组多户人基本到位。会上,刘大合率先发表意见。他说,现在政策这么好,不能全都指望着国家,我们要靠自己奔上小康生活,始终人背马驮还怎么谈得上发展。 要富大家一起富。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村子都扶不起来,一个人又怎么富? 我在外面读书,看到别人不仅住上小洋房,还有产业维持生活,我们也要争口气啊。 不是我古板不想修,问题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没修成,万一我把猪圈拆了还是没修成,谁来负责? …… 这一夜,大家畅所欲言,共话村子发展。受疫情影响,寨子里的外出务工者、大学生、在家务农的村民们都汇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语,各类思想激烈碰撞,所有想法和顾虑在会上得以吐露。 最终,是否修路?全票通过。散会已是深夜11点,刘大合激动不已,邀请乡镇领导和村干部现场测量,把初步路线规划出来,还主动认领了修建难度 的点。
此为拼图,新炉村建房从人背马驮到摩托运输。
在三个月的施工中,在缺少资金和大型设备的情况下,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修路的队伍中来,义务出工数百人次。他们主动让出院坝、拆除阻挡施工的建筑,用锄头、钢钎、铁锤、风钻和双手,凿出了一条长米宽2米的串户路。 从十几年前的土路到两年前的通组路,再到今年的串户路,一轮轮农村道路建设,让群众彻底告别了人背马驮的生活。完工那天,刘大合绕着村子走了好几圈,他坦言,那滋味,比过年还开心,真是一夜跨千年。 道路修通了,路灯点亮了,看得见的变化是啥?大多数村民把家里的毛驴卖了,换上了摩托车,每块砖的运费也从原来的3.5元降到了现在的1元。未来有什么打算?村民刘大合说:争取以后搞点养殖,把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和村民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虽然这条路不美观,也上不了台面,但我看到了希望。高博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夜的群众会,村民们的思想转变了,开始自谋出路,也算是攻克下 的贫困堡垒。 那一夜,推倒四间危旧房 被叫做威宁小西藏的海拉镇,深秋的阳光依然透亮无比,照得海元社区一草一木都闪着光。更亮眼的是,托嘎、铅厂两个组打造的50多面文化墙,给村庄增添了几分靓丽。 中午时分,一个年轻小伙从巷子里走出来,穿着灰色短袖,隐约可见袖口分出的两个色号,走近一看,豆大的汗水滴落在铺满晒斑的脸上。他是毛恩杰,去年六月份从县房产局派驻下来的下沉干部。 海拉镇是毕节市极贫乡镇之一,脱贫工作担子不轻。从年5月开始,当地通过在镇里成立指挥部进行统一部署,将市县下沉干部全部分派到18个村,与镇村干部组成18个战斗小组。
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海元社区。
近名战斗小组成员全员上阵,围绕目标任务和住房、医疗、教育、饮水安全等3+1保障,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毛恩杰就是其中一员,与另外6人组成了海元社区的战斗小组。 如何理解战斗二字?时间紧、任务重,干部必须带头干,我就是来啃硬骨头的。毛恩杰坚定地说。在过去的一年半中,这支战斗小组争分夺秒,开展动员搬迁、两硬化、查缺补漏、改善人居环境卫生等工作。白天下队工作,晚上碰头研判,齐心攻坚。 最难的还是动员群众拆危旧房。毛恩杰说,为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村容村貌,着力打造绿色、和谐、文明、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全镇从今年年中开始加快农村危旧房拆除进度。 虽然许多群众之前领取了危房补助款建了新房,但部分老人不愿意拆老房子,因为当年修建时,一瓦一木都是自己翻山越岭背来的,对旧房有很深的感情。还有些群众将危旧房用作生产用房,养牲口或者堆放杂物,拆掉之后很不方便。
这些顾虑,战斗小组都放在心上,每家每户走访结束后,结合实际情况,尽全力满足群众需求,保证补全用房功能。
9月17日,战斗小组和十大员一早来到大坪子组,清理四间连片危旧房,毛恩杰和一位村里的见习生张言多,主动爬到旧房上,帮群众揭瓦、拆椽皮。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天色渐暗,两辆挖掘机到现场。战斗小组成员严守在房屋的四角,打着手电筒,紧握住对讲机,与挖机师傅保持联系。晚上七点,正式开工。 轰地一声,刹那间,漫天飞扬。就在这时,旧房主人突然冲出来,说里面还有件贵重物品忘了拿。毛恩杰迅速叫停,帮其取出东西后,工作又继续进行。
海元社区的战斗小组成员在牛栏江畔合影。
夜晚十一点钟,拆房工作接近尾声,疲倦感随之而来,队员们强打住精神,用粗糙的双手戳了戳脸,又继续投入战斗。 夜晚作业,视线不好,为何坚持当晚拆完?村支书宋珍前道出背后的原因,这几户群众之前以各种理由不同意拆,经过反复的动员工作,最终同意了。这是对我们工作 的支持,我们决定顶住压力,加班完成,把这 的硬骨头啃下来。 那一夜,共推倒四间危旧房。回村公所的路上,雾很大,很难看清前方的路,但背井离乡的毛恩杰并不孤单,有一群人在陪他一起战斗。
他坦言,这是一段考验耐力与奋力的时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那一夜,村里油桃进了城 深秋十月,威宁自治县龙场镇树舍社区的桃树不再繁茂,稀疏地挂着几片黄叶。可,这并不影响全村人视它如宝。作为全县 批践行塘约道路的试点村,树舍社区如今实现家家户户有油桃产业,威宁油桃之乡的称号也越来越响。 龙场海拔落差大,切割深,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但是独特的小区气候,正好是树舍油桃的种植优势,这里产的油桃色泽鲜艳,而且香甜可口。龙场镇党委书记禄国旭说,品质一直是他力推油桃产业的底气所在。 尽管树舍油桃已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但在年,要把它作为全村主导产业来发展时,许多农户并不支持。时任镇长的禄国旭,亲自到村里动员种植,开群众会、院坝会、田坎会,只要群众在的地方,他都去。 种那么多,到时候卖给谁吃?卖给政府吃吗?面对群众的质疑,禄国旭不但不丧气,还笑着说,如果油桃卖不出去,不是怪多,而是怪少。反复和群众说明规模和品牌的重要性后,群众们决定试试禄国旭口中的反话。
今年6月,树舍社区果农们喜收油桃。
从最初树苗和资金双补助,到后来只补助树苗, 群众开始自发种植。为把油桃产业做大做强,年,树舍社区成立村级合作社——威宁县龙场镇树舍社区红心油桃产业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土地资源优势,形成社区油桃产业全覆盖。 过程艰辛,才能炼得炉火纯青。禄国旭坦言,当初他义无反顾推进油桃产业,并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个种植大户,最终目标是保证全村没有一个穷人,实现人人有脱贫门路,户户有增收产业。 这一点在许多村民身上得以印证,其中,75岁的彭绍华最为典型。他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产业发展资金的扶持,不仅养了牛羊,还种有油桃和辣椒。一个人生活的他,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的政策,就是对我们百姓的关爱,致富还得靠自己。彭绍华说。
树舍社区果农们正在装箱销售。
以往,当地油桃大多都是外地商贩前来收购,再运往六盘水、昭通等地销售,很是被动。今年,受疫情影响,销售成了一大问题。合作社主动发挥优势,为树舍油桃注册商标,设计独立包装箱,并通过直播的形式扩大知名度。 6月的一个夜晚,合作社接到90箱的订单后,村支书李媛赶忙召集果农,精心挑选出优质油桃,经过忙碌的包装后,装车运往威宁县城。望着缓缓消失在黑夜里的车,只剩下车灯在山间盘旋,果农们很清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党支部引领,心里踏实不少。 如今,树舍社区种植红心油桃达亩,已经挂果的有亩,剩余的将于明后两年陆续挂果。下一步,树舍油桃产业将更多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所有挂果的桃树进行统一管理,完善利益联结,创新产销对接,打响特色品牌,帮助果农实现增收。李媛说。 经过那一晚,村干部和果农们的底气更足了,期待着来年春天,桃花开遍野。
年11月23日,威宁自治县脱贫摘帽。此刻,霞光穿破云层撕开天际,照亮了高原明珠。黎明前夕的回眸一望,藏着星光,不负这段扶贫干部带领.2万群众冲破贫困桎梏的赶路历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蓝婴周阳
编辑 唐怒娇 邓钺洁
编审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