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桃”这一载体,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整合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展“桃课程”,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桃花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
————————————————
四川天府新区元音小学从《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找到学生社会化学习的路径:学—问—思—辨—行,构建了“元·认知”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共同基础、分科综合、多科融合三个板块,以期实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课程建设方向。
结合学校的地域特点,教师投票选出全科整合的校本课程主题——桃。在课程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查资料、做研究,提取适合学生的学习信息,梳理可以整合的教学资源,建立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形成了全员共享的教学读本、教案、课件、学习探索单等,只等着与学生共赴心中的桃花源。
名字里有“桃”的都是桃吗
课程的第一阶段是“物”——了解“桃”作为物的特征。桃是一种什么植物,桃本身有什么特点,桃分布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实物。与常规课程不同的是,教师不仅教导学生打开“五感”观察,更重要的是提出核心问题,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思维建模。
教师尝试从定义、形式、变化三个概念出发,带着学生一步步探索。教师提问:名字里有“桃”的都是桃吗?如何分辨春天里的桃花、杏花、梨花、樱花?邓林是中国最大的桃林吗?怎样才能让桃树结出其他果实?这些问题涉及语文、数学、美术、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公园里、操场边、教室中,到处都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身影,他们观察、测量,研究桃的分布图,进行嫁接实验……从春到夏,学生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自然的美好:
“桃花有5片花瓣,花瓣是小小的椭圆形,上面淡淡的,下面更深一些。两瓣合在一起就像剪刀,整体看起来像星星。我还发现,花瓣都是贴着树枝长出来的。”
“很细的枝丫一般不会结桃子,桃子喜欢长在一起,现在看起来是绿色的。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发红,摸起来毛茸茸的。”
仅仅从问题出发是不够的,还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西游记》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话题,一听说课堂上可以看《西游记》,学生惊喜的尖叫声此起彼伏。看着看着,教师的问题来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为什么与我们见过的蟠桃不太一样呢?”学生一脸疑惑,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教师带着学生认识各种桃:无毛而光滑,颜色鲜艳,表皮好像涂了一层油的是油桃;青里泛白,白里透红,表面裹着一层细小绒毛的是水蜜桃;表面有短毛,果子粉红色,肉厚、汁多的是毛桃;还有果实的形状、大小均有变异,卵形、宽椭圆形或扁圆形的蟠桃。这下学生讨论得更热烈了:“不是蟠桃”“那是水蜜桃”“我们要去给导演提意见”……通过问题驱动的真实学习,学生懂得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只有重视、体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