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青春建功献礼建党百年华诞澎湃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

大象是河南的象征,

小象是河南青年的寓意。

大象高歌奋进,小象逐梦前行。

星光不负赶路人,

当代河南青年将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学习革命前辈的精气神,

放飞青春活力,创造青春河南!

党的百年华诞在即,

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十四五”已经开局起步,

此时,中原大地万象更新,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越来越多的河南青年

将把青春奋斗的汗水洒在岗位上。

河南共青团推出

“青春建功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特别报道,

聚焦新生力量新面孔,

呈现新领域新使命,

以奔涌不息的青春奋斗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攻坚科研的郑大博导:

在实验室里为国育人

人物名片

姓名:史志锋

身份: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年度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

荣誉: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八届徐叙瑢发光学优秀青年学术论文奖、第十三届河南省青年科技奖等

图为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史志锋

年,是史志锋来郑州大学任教的第5年。这一年,他成功申获年度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这次申报背后,不光有长期从事某个领域的积累,还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撑。“照明和显示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研究主题就是,着力于发展新型发光材料,力争在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和环境友好型发光器件几个方面实现并行突破,从而为新型固态光源的研制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史志锋介绍。

史志锋一直想在发光器件领域寻求新突破。“年年底,我们在总结实验工作时,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打算基于新型铜基卤化物体系,开发出新型的单基质白光LED,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应用价值很大,但可参考的资料几乎没有,困难很多。”

年年底,史志锋开始指导两名硕士生和一名博士生,进行研究攻关。

“一些实验,需要反复尝试来验证数据,一次实验下来,需要近2天的时间。”年年中,史志锋通过多次实验,得出初步的实验数据,但投稿并不顺利。

“我建议你们把工作再夯实一下,把器件指标再提升一个水平。”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给出这样的回复。

史志锋及课题成员并没有气馁。“这说明该研究工作具有很高的新颖性,引起了期刊编辑的兴趣。”

为此,史志锋邀请吉林大学的专家,从理论计算方面给出建议与指导,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改善器件性能指标的同时,也升华了工作的研究深度。

“前前后后的实验有上百次,不断测试、不断反馈、不断优化。”史志锋说。

年初,史志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的权威期刊AdvancedMaterials上,而且被编辑选为期刊封面。这对史志锋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为他申报年度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科研支撑。

科研的成功,不仅让史志锋收获很多,参与的学生也获得很多荣誉。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史志锋说,对于学生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

“就研究生的培养而言,课程学习是基础,要重视起来,因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保证。”史志锋说,他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习,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创新。

为此,他做过很多尝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太对了。”史志锋说,在为研究生拟订课题时,他会与学生充分讨论,一方面要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会基于他们本科阶段的知识背景、学科背景来选定研究方向。

“对于研究课题相似的学生,组成小组,这样可以方便交流,每个学生不再是孤军奋战。”史志锋说。

如此一来,学生的科研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他们更愿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科研成就感和收获感也会增加。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不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是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史志锋说。

打工仔变身农业专家:

发展绿色农业助农增收

人物名片

姓名:郭亚培

身份:平顶山市绿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郏县郭亚培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荣誉:年5月当选“出彩河南人”,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图为郭亚培在果园察看水果长势

“咱们多亩的果园里,每年从4月份的樱桃,到11月份的冬桃,这中间10多个大类、多个细分品种的水果接连成熟,果香不断。”6月18日,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长桥镇东长桥村汝河湾边的广阔果园里,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全国种粮大户郭亚培和工人们一起摘下刚刚成熟的油桃和水蜜桃。

在不远处多亩的大田里,小麦在不久之前已经收割归仓,十多台拖拉机正准备着把大豆、玉米、红薯等秋粮次第播种,二十多个妇女三五成群弯腰除草,林下散养的白鹅黑鸡肥美健硕,自在鸣啼。临近中午,三三两两的游客不约而至,在地头的观光食堂品尝农家菜果……这是郭亚培一手创建,集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庄园内的生动场景。

初中刚毕业,郭亚培就踏上南下广东的旅途,开始了长达6年的打工生涯。他干过搬运工,做过泥瓦匠,当过调车员。“年轻的时候可以在外面多挣点钱,可年龄大了打不了工怎么办?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年,郭亚培回到了郏县老家,选择继续种地。

“撒下种子,就能生出庄稼、长成粮食,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厚实的土地是郭亚培心里最可信赖的创业帮手。

从年租种的60亩土地到年的亩,再到年增至0亩以上,短短数年,郭亚培的种植规模快速提升。受益于政府的各种帮扶政策,郭亚培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实行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机械化种植。

从年开始,郭亚培多方学习考察之后,搞起了土壤改良,做起了富硒功能农业。要做土壤改良,就要摒弃单纯追求产量、急功近利的传统方法,摆脱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惯性,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平衡土壤结构。

相对于除草剂“一扫光”式的干净利落,人工铲草的效率显得有些“原始低下”。每年七八月间的雨水充足,阴雨天如果绵亘多日,来不及割掉的野草就会疯长猛蹿上去。这个时候,郭亚培的田地成为全村人的笑柄。“别人家都是为了种庄稼,郭亚培的土地是为了种野草”。冷言冷语一度让郭亚培精神沉重、沉默寡言。

很快,到了收获的季节,村民发现,经过改良后的土壤结出的果实味道更香、滋味更醇;更关键的是,郭亚培地里产出的东西虽然不多,可在市场上就是卖价高、能挣钱。村里冷嘲热讽的声音息止了,带着钦佩之情的称赞话语多了。

从年开始,郭亚培又大胆引进黑小麦、绿小麦、旱稻、黑花生等粮食新品种,并积极向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他成立了公司,注册商标,立足健康、绿色理念,利用河滩荒地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端水果种植。

如今,郭亚培流转的土地已达2多亩,年加工各类谷物余吨,年产优质高档水果多吨,他的公司已发展成为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9个行政村余户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加入富硒小麦种植的土地面积将高达10亩。通过规模化种植优质特色农产品,形成区域集聚效应,并延伸产业链条,进行深加工,农业生产就可以为我们的家乡带来更多致富可能,助力乡村振兴。”郭亚培说。

从司机做起的盾构机总工程师:

见证河南制造业进击之路

人物名片

姓名:刘会强

职务:中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盾构分公司总工程师、郑州市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

图为刘会强在盾构施工场地进行平面策划

盾构机总工程师刘会强,说自己事业的起步是从司机做起的,而且是个“奢侈品”的司机。

他开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盾构机设备,在幽深的隧道中,在不足三平方米的控制室里,面对高温、粉尘、潮湿和噪声,每天都要坚守12小时以上。

他说自己是世界上驾驶速度最慢的司机。盾构机以每分钟二十几毫米的速度前行,却闯出了百姓出行、城乡发展的“加速度”。

盾构机,全名叫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

据刘会强介绍,10年前,我国建造隧道还要靠外国的盾构机,10年之后,我们自主研发的盾构机在全国各地的隧道建设工程中大放异彩。它们不仅拥有不输国外盾构机的性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略胜一筹。

刘会强是国家首届盾构专业的学生。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他报了一个几乎没人听说过的冷门专业——盾构施工技术专业,从此开启了盾构生涯。

在年之前,我国盾构机85%都依赖于国外进口,技术被国外垄断,作为国家首届盾构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现成的教材,只能到施工现场跟机学习。

毕业后,刘会强进入中铁七局五公司盾构分公司,年开始担任专业化盾构分公司总工程师。

说起专业化盾构分公司,刘会强感触颇深。作为当初盾构架子队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和团队一起经历了盾构架子队、盾构作业队、专业化盾构分公司这三个成长阶段,短短的10年里由一个基层作业队伍发展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刘会强从事国产盾构机施工,是从“中国中铁2号”开始的,也就是郑州地铁1号线火车站西广场—郑州大学站区间。

“虽说当时机器国产率达65%以上,但核心部件都是国外的,尤其是主轴承、导向系统,这些系统如果出了故障,必须国外专家前来维修,咱们是不敢动的。”

有一次,郑州地铁2号线的三台盾构——中国中铁31~33号由于导向系统数据不稳定,需要更换系统,简简单单的更换,请国外专家就花费了万。这件事令刘会强记忆犹新。如今,在中国中铁装备导向系统上,同样的操作不需要任何费用。

在施工上,针对种种难题,刘会强总能打破常规施工方法,创新形式,带领青年开展创新创效,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所带领的团队屡创佳绩,填补了多项国内盾构法隧道技术的空白,节约成本数百万元。

历经10年,刘会强先后参建了4个地铁工程建设,开展了27项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取得了31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省级工法2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成果9项;主持的盾构队QC小组获得了3项全国一等奖、1项国家级银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河南省一等奖。

截至目前,刘会强所带领的团队已顺利完成了郑州地铁、哈尔滨地铁、合肥地铁共18条盾构隧道的建设工作,累计掘进24.6km。目前他们正在郑州地铁7号线进行盾构掘进施工。

他回忆起最开心、最激动的时刻,是参建的郑州地铁2号线工程获得了河南省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看着自己亲手掘出来的隧道被认可,心情别提多兴奋。直到现在每当坐地铁路过自己修建的区间,心情还是止不住的激动。”

隧道成了他心灵的港湾。他说,作为一个平凡的盾构人,他做不到内卷,也做不到佛系,在压力大的时候,会一个人去坐地铁转转,看看自己曾经奋斗的隧道,心情就会放松下来。

创新不设限的《唐宫夜宴》编导:

推出更多河南文化出圈之作

人物名片

姓名:陈琳

职务:河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编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

图为陈琳(中)和《唐宫夜宴》演员在一起

“这样行吗?”“观众能接受、评委能认可吗?”年6月,郑州歌舞剧院选送古典舞作品《唐宫夜宴》(原名《唐俑》)参与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初评。一个主打诙谐、服饰妆容凸显丰腴,和一贯古典舞审美有所区别的节目,真的可以吗?演出前,编导陈琳还在心里犯嘀咕。

同年10月,节目入围大赛终评。年2月11日,节目在河南省春节晚会中展演,很快登上热搜,成为河南文化出圈代表之作。现在,陈琳知道,这样可以。

“让唐俑复活。”这是陈琳在河南博物院采风时,看到一组乐舞俑时的感受。怎么才叫复活呢?要在唐代审美的基础上。“从视觉上来看,这组乐舞俑外形圆润丰满,我们希望能通过创新,在不影响舞蹈演员肢体表演的前提下,让演员变胖变丰满。在历史的基础上,争取给人一种惊喜,让大家觉得这样古老的文化能够通过舞蹈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陈琳说。

但唐代古典舞作品向来有之,往往还是以瘦、高、飘逸为美。“其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我们都很忐忑。”陈琳说。

最初,陈琳想到了电影中的贴片技术,但了解过后,发现造价高且上台准备时间过长,只能继续从服装上进行突破。

公园门口的卡通人偶给了陈琳启发。“但这样的造型是硬邦邦的,而且完全把人包裹在里面,不够生动,我们就想把这个变成服服帖帖的。”陈琳说。

那往身上缠东西?但一跳起来很容易滑落。最终,内部穿连体棉服的想法诞生了:贴身连体,不影响肢体动作的展示;填充材质使用重量更轻的海绵,既能增胖,又尽可能减轻重量。“不仅是里面的衣服,外面的服饰也注重立体剪裁。”陈琳介绍。基本确定服饰方案后,在排练过程中,还需要随时根据演员的反馈进行调整,在定版前,全套服饰反复修改了20多个版本。

服饰之外,还需在不使用贴片技术的基础上,找到让脸“变胖”的方法。“舞蹈演员本身就头小脸小,如果身体胖了、脸不胖,大身子小头会比较奇怪。”陈琳说。

为此,陈琳专门到北京与化妆师朋友共同探讨。化妆师是新疆人,从新疆带来了一些葡萄,陈琳一下子塞了好几颗。“当时我的鸡皮疙瘩一下子就起来了。”陈琳赶紧照镜子,激动地对化妆师说:“你看,胖了,胖了!”

但葡萄毕竟是有形状的,脸部鼓起来形状不规则。那换成软的手纸吧!陈琳抽了几张纸,揉成团塞进嘴里,含了半小时,成功了。“节目才七分钟,加上上下场时间,半小时应该够了。”陈琳说。

回到院里,陈琳没有立即把这个方案告诉演员们,“我相信她们的专业,也希望她们能自己看出来问题。”随着演员们纷纷穿上全套服饰,陆续有人提出感觉头小脸小不协调。陈琳一笑,立马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纸巾。不过,有演员当即提建议:纸巾容易被口水沾湿,在嘴里产生碎屑,不如换成医用棉花。“我现在就去买。”陈琳立即出门,一下子买空了最近药店的医用棉花。

《花挑情》挖掘河南民间舞花挑舞;《奋斗的幸福》改装跑步机,让演员在跑步机上演出;《唐宫夜宴》首次排演14人规模的古典舞,主打造型丰腴、内容诙谐……从年迈入郑州歌舞剧院,陈琳给自己的编导生涯定义就是不设限、始终学习、始终创新,但始终希望能展现出河南文化、中国文化的内核特质。

大象高歌奋进小象逐梦前行

“万象”更新

在你身边又有哪些青年故事

快来留言区分享吧!

原标题:《特别报道

青春建功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