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绿色明珠河北前南峪青山绿水变金

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news/a_5651461.html
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m.39.net/news/a_5651461.html

太行山区的绿色明珠前南峪 张鹏翔 摄

中新网邢台6月1日电(张鹏翔李铁锤)“54年来,我们前南峪人咬紧牙关克服种种困难,‘咬’住这荒山不放松,经过几代人努力,终于将这穷山沟变成了太行山区的绿色明珠。”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说,目前全村共有果树30万株,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到元。这一方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前南峪村全景。 张鹏翔摄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地处太行深山区,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山坡和尚头,土地随水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当地流传的这几句顺口溜,就是前南峪前身的真实写照。可如今的前南峪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54年的努力,全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多亩山场,已全部披上了绿装,以前的荒山秃岗已被林木覆盖,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且被评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拥有“太行明珠”“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等诸多美誉。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进前南峪,探访这颗太行山区的“绿色明珠”。

当记者走进前南峪村,顿觉微风拂面,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栗子花香。举目望去,连片的山场在阳光照耀下暖意融融,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的千亩果树,绵延伸向远方,翠绿的枝丫在微风中摇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果农们忙在其中,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村民正在整理果树。 张鹏翔摄

“你看这就是当年的前南峪,从前是荒山秃岭,植被稀少。”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指着一张前南峪的老照片说。据郭天林介绍,从前的前南峪生产条件极差,经济十分落后。后来该村痛定思痛,在老支书郭成志的带领下开始修滩造田。改革开放后,前南峪村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几十年如一日实施山场综合治理,期间曾忍痛砍掉年纯利润万元的村办污染企业,实施“二次创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开展果品深加工,并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绿色生态环境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负责打理村集体葡萄园的郭海庆,是土生土长的前南峪人。“以前村里太穷了,人均收入才6毛7分钱,真是要啥没啥。后来,我们在老支书郭成志的带领下治理荒山,在沟里种植了大量的经济作物,还引进了很多国外品种,像乌克兰樱桃、美国葡萄、澳大利亚油桃等,现在一亩地能纯收入1万元。”今年58岁的郭海庆说,现在他在村集体的果园里打工,村里每个月给开工资。同时,他自己家也有果园。再加上每年村里给村民的分红。

年的前南峪,荒山秃岭,植被稀少。(老照片)张鹏翔摄

“七七八八加起来,现在我每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郭海庆对记者感慨道,现在真是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了,我们这一条沟的年收入在万左右,这是名副其实的青山,也是我们的“金山”。

据介绍,林果业是前南峪村的第一产业。近年来,前南峪将山区建设成了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花果山”。目前,全村共有果树30万株,人均株。乌克兰樱桃、凯特杏、树莓、澳大利亚油桃、欧洲榛子等20余种进口树种,种满沟前坡后,从每年3月至11月都能采摘到鲜果,这座“花果山”吸引来了各地游客。

年,村民李爱英投资60万在前南峪村开了一家“海书农家乐”,前院是饭店,后院是住宿,20张床位,每天入驻率在60%左右,年收入20万左右。当记者沿着干净整洁的石阶,走进这座农家小院时,只见小院内花木扶疏,客房内干净整洁。打开客房的窗户,一阵栗子花香扑面而来,一座郁郁葱葱的绿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年,前南峪人民开始修滩造田。(老照片)张鹏翔摄

“我的农家乐能容纳人吃饭,50人住宿。现在不光邢台、邯郸、石家庄的游客来,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的游客也开始慕名过来了。”李爱英说,从荒山到“花果山”,有了这好风景,就等于栽下了“摇钱树”,能卖鲜果,又能卖风景。

“前南峪的绿让人吃惊,让人无法忘怀。”来自山东的游客王先生称,没想到在太行山上居然有这么绿的一个地方。“最难得的应该是前南峪人的精神,这么多年的努力将秃岭荒山建成了绿水青山,这才叫人佩服。”

据介绍,为了治理荒山,年,前南峪村男女老少一起开始行动。据统计,前南峪在治山过程中,累计投工万人次,动土石方万方,总投资万元。在治理荒山期间,曾有4位年轻的村民献出宝贵生命,12位村民落下终身残疾。

以前的荒沟已经种上经济果木,每亩可产生经济价值1万元。 张鹏翔摄

树多了,山绿了,前南峪人又算起了经济账,他们要把一条条山沟变成“绿色银行”。兴办工业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进科技管理技术,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更新树木品种,换种品优价高的经济林;聘请专家队伍,高标准安装等配套设施;注册系列果品品牌,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一系列举措为前南峪村铺就了增收致富的道路,让全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慢慢好了起来。

“啪”一声轻响,一条蓝色火苗蹿了出来,村民赵爱妮手脚麻利地打开了燃气灶。“我们村现在做饭、取暖,都是用的这秸秆燃气,可方便了。”赵爱妮说,买气也便宜,只要你有力气就行,给气站送一斤树枝换一方气。

据郭天林介绍,赵爱妮家用的秸秆燃气是该村于年投资万元修建的前南峪秸秆气化站,实施的秸秆气集中供气工程,专门供全村做饭取暖使用。“我们这的果树枝、玉米秸比较多,一旦发生火灾不但污染空气,还破坏林木资源。这秸秆燃气不排放烟雾和粉尘,既能避免柴草乱堆乱放,又节约了村民生活费用,还保护了林木资源,改变了村民烟熏火燎烧火做饭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从以前的荒山秃坡,到现在的青山绿水。从以前的人均收入不足1元,到现在人均收入10万元。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郭天林说,现在村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村务管理民主、规章制度健全、邻里和睦团结,村民安居乐业。我们相信我们打造的这青山绿水,就是永远的“金山银山”。(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