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成立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在乡村这片热土上实现伟大理想抱负。出生于盘城街道的“80后”李伟军就是其中一。
在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感受到时代的机遇之后,李伟军离开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岗位,回到生他养他的盘城街道,创立桃人喜家庭农场,带动周边群众走上致富路。
一见钟情“新盘城”
“懒惰就像一根生锈的钉子,它会一直腐蚀到骨头里。”父亲的这句话常常萦绕在李伟军脑海里,贯穿整个青春,督促他刻苦读书。年,李伟军考取南京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崭新的生活徐徐铺开的同时,故乡也渐行渐远。
在李伟军离乡的这段时间,盘城街道驶上发展“快车道”,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居环境日益向好,“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旧盘城大变模样。
阔别近10年,李伟军眼中的家乡已是翻天覆地,“道路打上水泥、铺上柏油,宽敞无比;农作物水稻、小麦,摇身变成了一串串诱人的葡萄挂在碧绿的藤上,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我生活过的土地上争相绽放。”
“一见钟情”的同时,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出现了。为了建设家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李伟军不顾家人劝阻,于年辞职回乡创业。
图
盘城街道滁河湾
“遥远”的3公里
创业初期,资金拮据,技术掌握不好的情况下,状况十分艰难,李伟军只能贷款购买材料,改善农场设施。
举步维艰之际,李伟军在参加社区开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时忽然认识到,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正从“有没有”“够不够”向着“好不好”“优不优”转变。意识到这点后,李伟军创新生态循环共生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效益优良的农业发展路,并迅速引进“中油3号”油桃、“龙袍黄”黄桃、“红叶”冬桃等10余个新品种。为了保证作物生长情况良好,李伟军每天吃住在农场,仔细观察桃树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并迅速寻找解决办法。
创业不易,贵在坚持。李伟军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他每天两点一线,从农场到家虽然仅有3公里脚程,但在当年,这短短的路却格外遥远。“经常到了饭点,家里打电话来叫我回家吃饭,我总说没有时间。”李伟军的儿子总是眨巴着眼睛说:“爸爸,你要注意安全,路上小心,等我不上幼儿园了,就陪你。”回想当年,劳苦糅杂着辛酸,李伟军几欲落泪,因无暇陪伴孩子而心有内疚,只能强说不累。
苦不苦,吃苦不苦;难不难,知难不难。短短的回家路,仿佛天堑两端,李伟军在曙光之中艰难跋涉。
“桃花源”里幸福来
年6月,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成立,随后一系列政策施行,对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大。街道、社区陆续组织农业培训,不时送来“技术经”,大幅提高了李伟军的种植水平。
在相关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李伟军将农产知识落地,让绿色理念生根,利用有机种植模式,开展农业生物防治,通过控产增效、循环农业等栽培管理技术,环保又增收。
同年,李伟军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引进新品种“寒露脆蜜”冬桃,由该院果树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试种,并于年5月,创立了自己农场的品牌——“桃人喜”。引进良种良法、实行精细化管理,收获的桃子色泽艳丽、果香浓郁、口感甜脆多汁,完美解决了当地桃树品种抗病性差、产量不稳、销路窄等问题,李伟军走出了一条绿色种植的新路径。
口感独特的冬桃深得周边群众青睐。口感佳,爱吃的人就多;受到认可,销路就广。据李伟军介绍,目前冬桃全年产量达到15万斤,销售额达到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达到70%。
农场经营尝到甜头后,李伟军扩大种植面积,规模发展到近亩,季节性用工每年达多人次。为了让参与种植的农户尽快掌握技术,李伟军联系街道,组织开展相关培训,从平整土地、除草、施肥、剪枝,都事无巨细地指导。
谚语讲“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桃人喜”的成功种植,成为盘城街道远近闻名的典范,带动一批农户种植果树,形成产业,共同致富,相关农户全年收入提升35%。如今,李伟军创立的冬桃品牌——“桃三岁”在江北新区政务中心注册认证,并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桃人喜农场荣获“南京市最美家庭农场称号”。
“我对现代农产品种植的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源于家乡文化的熏陶。我还有一点业余爱好——养盆景,从一棵树苗到大树,需要盆景人年复一年的呵护、修剪、造型,这些经历让我悟出了很多道理。”
年,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将青春力量贡献到乡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乡村真正变成了“希望的田野”,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工作队伍在江北新区逐渐成长,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素材来源
新区经济发展局、盘城街道
编辑
周琴
发布
喻芸
审核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