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孔茜康岩
历经百余次大小战斗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每寸土地都闪耀着红色“光芒”。其中年夏,与日军激战7小时,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连等83名战士壮烈牺牲的小山战役最为悲壮。如今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邹城市城前镇渠家庄村数年来坚持产业先行,蹚出林果业+生态旅游业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子。村子由最初的“穷山沟”发展成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两万元的小康村。
出了名的穷山村
转型发展林果业
尼山区地处百里山区,群山环绕。位于尼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渠家庄村是易守难攻的革命老区,也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穷山村。“那时候吃不上饭,都是挖野菜、吃地瓜秧充饥。”58岁的城前镇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永友说,渠家庄村南邻十八趟,东靠十八盘,虽环境优美,交通却十分闭塞。上世纪80年代,因山高地薄,没有灌溉条件,无法种植小麦等作物。为解决温饱,靠天吃饭的村民们,只得靠种植花生地瓜糊口。
俗话说,穷则思变。年,老党支部书记到周边富裕村庄学习,发现村村都有特色产业。经过多次讨论,村两委最后决定,发展经济林和桃树种植,走上山村转型之路。
彼时村民虽深知种植花生、地瓜一年一亩赚不到元,但面对未知的风险,大伙不愿以身试险。面对村民诸多疑虑,年,李永友决心发动村内党员、干部搞试点,带头栽植桃树30亩。“开始种的是上海水蜜桃,三年后见果,一亩地产量就有六千到八千斤。”李永友说,那时候桃子三毛一斤都不太好卖,他整日骑着自行车去周边赶集售卖。靠着日日推销,一亩桃子就能收益元,比种植农作物翻了一番。
看到了好收益,观望中的村民们主动要求跟着种桃树,村里桃园扩增至亩。桃子越产越多,如何外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永友又与村委会干部骑着自行车前往济宁、滕州、枣庄、曲阜等地找寻水果商,逐一去拜访、做推介。李永友说,他们用机动三轮车一车车地送,让桃子涨到了6毛。
市场一步步打开,渠家庄村桃子名气也大了起来。为打出品牌,村里还引入青州蜜桃等多种口感好、耐储存的优质品种。截至目前,村里林果面积已发展至多亩,水果品种众多,仅油桃品种就多达十几种。
成立果树专业合作社
种植户开上小汽车
从30亩试验田到多亩桃园。数字激增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从水果品种、栽植技术到销售路径,村民的忧心事,渠家庄村都想到了。
农民最愁的就是技术和销售。年,村集体带头成立“十八趟果树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供肥、统一引进新品种、统一销售的方式,于当年注册完成渠庄桃绿色商标。对于栽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合作社聘请专家来授课、指导。
合作社还实施一揽子统一销售模式,在桃子成熟期时,主动联系来自青岛、济南、东北以及南方的客商前来收购。通过努力,渠庄桃由最初的几毛钱一斤达到现在的两块多钱一斤。
看着一车车拉走的桃子,李永友欣喜中又有了新的忧虑,如何让价格掌握在农民手中,让农民收益再提高呢?“仅靠村里的亩果树形成不了市场。”李永友表示,村里又带动田黄镇附近村庄种植桃子0多亩,外加合作社周边村庄,整个区域的桃园可达万亩。
目前“渠庄桃”可远销济南、青岛、东北等城市和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到2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余元。
下一步,渠家庄村将在老学校处新建一个水果市场,待市场建成后,通过市场化管理,保障村民收入,将水果价格控制在老百姓的手中。
“从原来种花生地瓜一年一亩地元,到如今种桃一年两万多元,收入翻了好几番。”当日,正忙着打理桃园的种植户李平提及现在生活喜上眉梢。“之前住的石头屋被翻盖成干净、亮堂的大平房。家里还买上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平说。
发展红色、生态游
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依托现有林果业,渠家庄村又在如何发展生态旅游上下足了功夫。年3月,渠家庄村举办首届桃花会,当天前来赏花的游客达到上万人。桃花会成功了,村子又在当年6月份举办“渠庄桃”首届采摘节,“渠庄桃”因品相好、口感好被游客采购一空。
除了生态旅游外,红色旅游也成为重要支撑。邹城市城前镇文旅发展中心副主任秦闯介绍,自年依傍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建起纪念馆后,城前镇发展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