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果蔬奇迹寒冬产樱桃葡萄

白癜风冬天怎么办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750443.html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记者谢锐佳、张京品、邱丽芳、张惠慧、黄河、王炳坤)9月29日,新华社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频道刊发题为《“世界屋脊”上的果蔬奇迹:寒冬产樱桃、葡萄元旦上市、西瓜糖度可达15度……》的报道。

03:49

“那时很多菜村民不认识,当成是喂牲畜的草。西红柿由青变红,村民吓了一跳,跑来问我该怎么办。我说摘了就行啊!”老张提起20年前的一段趣事,哈哈大笑的背后,是西藏昔日落后的蔬菜产、销、吃。

▲8月3日,张际明在育苗车间照料蔬菜苗。山东蔬菜技术员张际明,扎根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20年,手把手培训当地农牧民种植蔬菜,带出一大批徒弟,为白朗蔬菜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老张叫张际明,在西藏教种菜已20年,见证了西藏蔬菜“魔幻般”的飞速发展。

蔬菜,曾长期是西藏的稀罕物,在旧西藏,只有上层贵族少数人才有条件吃。当时,仅拉萨、日喀则等个别城镇附近零星栽培萝卜、土豆等寥寥几个品种。

即使到了20多年前,蔬菜在西藏仍严重匮乏,种得少,主要靠外运,很多人从内地休假回来都会带蔬菜,拎着蔬菜上飞机是当时进藏航班的一景。那时的西藏,有“菜比肉贵”的说法。

▲8月2日拍摄的白朗县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博览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改变发生在年前后。

这跟对口援藏大有关系。

日喀则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而境内年楚河畔的白朗县,更因地平土沃、水源充足而盛产青稞。

但海拔太高,冬天太冷,日夜温差太大,又缺技术,蔬菜种植还几乎是一张白纸。

▲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的温室大棚(8月3日摄)。白朗县近年来蔬菜发展迅速,已成为西藏重要蔬菜生产基地,有“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美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不过,在有寿光这个蔬菜生产“标杆”做“靠山”的山东援藏干部眼里,这里正是种菜的“宝地”。年,山东省济南市援藏干部提出,引入山东蔬菜产业的先进技术,在白朗县探索发展高原蔬菜产业。

不是怕冷吗?咱山东有的是蔬菜大棚技术。

▲“白朗蔬菜大棚第一村”彭仓村的土坯二代大棚,比较低矮,保温性能稍差,不利于大机械作业。目前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新华每日电讯谢锐佳摄

两年后,济南的张际明等一批蔬菜技术员来了。

“头晕,不愿动,饭也吃不下……”高原反应还是给老张当头一棒。

更难的还在后头。

“刚开始没有电,语言也不通,特别是老百姓对种菜不认可……”老张甚至一度想回家,但不服输让他决定留下。

▲西藏日喀则市珠峰农业公司的温室大棚(8月3日摄)。白朗县近年来蔬菜发展迅速,已成为西藏重要蔬菜生产基地,有“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美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走,手把手教村民育苗、定植。

“赔了算我的,卖了钱是你们的。”当年的万般艰辛,现在成了老张的“笑谈”,“连怎么摆摊卖菜,怎么称菜看准星,都需要现教。”

靠着“见钱”为实的笨办法,靠着“日拱一卒”的韧劲,“老张们”带山东腔的蔬菜徒弟越来越多,白朗蔬菜种植也越来越成规模。

近几年,白朗蔬菜更是加速发展,“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已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七彩庄园、中农圣域、珠峰农业等一批现代果蔬龙头企业,正在打造万亩果蔬产业园。

一晃20年,当年才30多岁的“小张”已熬成了远近菜农熟知的“老张”。“真老了,头发少了!”老张摸了摸有点前秃的头,爽朗地笑了。老张现在是白朗县蔬菜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人,继续传经送宝。

头发少了,蔬菜多了。正是一批批“老张们”的持续接力,献完青春“献头发”,加上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农牧民的奋力追赶,不仅白朗,更偏更远的阿里、那曲等地的蔬菜产业发展也日新月异。

▲8月3日摄,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蔬菜技术培训中心育苗车间,员工准备给菜农提供免费蔬菜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甚至,连一些边防哨所都建了日光温室,战士们吃上水灵灵的蔬菜,不用再光吃罐头啃干粮。

年,西藏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9万亩、产量97万吨,夏秋主要城镇蔬菜自给率已达85%以上,冬春自给率也有65%左右。

物以稀为贵,旧西藏只有贵族才能享受得起的蔬菜,曾比肉贵的蔬菜,如今西藏普通百姓人人都消费得起。

▲8月3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科技路农贸市场上,西兰花、茄子5块钱一斤。近年来,西藏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夏秋主要城镇蔬菜自给率已达85%以上,蔬菜价格平稳。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便宜卖了……”“甩了……”上个月,在熙熙攘攘的日喀则市科技路农贸市场,菜农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萝卜每斤2元,西葫芦每斤1.5元,圆白菜每斤1元……真的是“白菜价”;较高档的,菜心每斤4元,西蓝花每斤5元……一点也不比内地贵。

早已不是昔日的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鲍芹、西蓝花、紫背天葵……内地有什么,西藏就能产什么。

丰富的蔬菜品种也带动了西藏百姓的“餐桌革命”,蔬菜正在动摇牛羊肉、糌粑在餐桌上的“霸主”地位。

▲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第一个蔬菜大棚诞生在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20多年前带头种菜致富,把落后村带成先进村。图为今年73岁的边巴顿珠(8月3日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现在大家越来越习惯吃蔬菜,吃法也多。”白朗县第一个蔬菜大棚诞生在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当年师从张际明,带头种菜致富,把落后村带成先进村。

▲中农圣域公司独家研发适应高寒地区生产的樱桃矮化密植技术。雪域高原也能生产大樱桃了,春节可上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中农圣域公司高大宽敞的现代节能温室大棚,种果树都没问题。目前棚里种植葡萄。新华每日电讯谢锐佳摄

“以前村民连最常见的黄瓜、西红柿都没见过,更别说吃。营养不好,不少人50岁身体就不行了,60岁以上的老人很少。”73岁的边巴顿珠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目前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多人,其中一位已超过90岁。”

数据显示,西藏人均寿命从过去的35.5岁提高到如今的68.2岁。普遍认为,除了医疗条件改善、社保体系完善外,常吃蔬菜及饮食结构的改善也功不可没。

▲8月3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温室工作。员工包吃包住,每个月有元收入。果蔬产业已成为白朗百姓脱贫致富、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8月3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蔬菜大棚,一名村民摘菜。蔬菜已成为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除了护佑人民健康,蔬菜产业也是西藏脱贫重要抓手,仅白朗县,就有多人靠果蔬增收脱贫;蔬菜产业,还成为越来越多农牧民返乡创业的一个新路子。

从一张“白纸”到迎头赶上,西藏正在创造“世界屋脊”上的蔬菜奇迹。走在前列的白朗,甚至正在成为高原果蔬设施栽培的创新基地、技术输出基地。

▲中农圣域公司总经理孟德利在介绍新型节能温室大棚生产的葡萄。在世界屋脊生产高质量的葡萄,元旦能上市。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节能温室、计算机控制、密植矮化技术……来自山东的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德利逐个温室兴奋地介绍其独家研究、适合高寒地区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看,这油桃一斤能卖到25块钱,蓝宝石葡萄元旦就能上市,大樱桃准备供应春节市场。”

▲珠峰农业公司董事长巴桑顿珠在介绍温室大棚生产的高品质黄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这里没有工业,纯净的空气、土壤、水源别处找不着,高寒、昼夜温差大在科技的弥补下甚至可转化为优势。”孟德利顺手摘下一个顶花带刺的黄瓜,“你尝尝,我们温室里的果蔬干物质含量高,味道浓郁。”

▲中农圣域公司生产的“纸皮西瓜”,皮薄肉甜。总经理孟德利说,白朗县日夜温差大,在温室技术的呵护下能生产糖度达到15度的西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白朗县温室大棚生产的高品质黄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摄

“我们想让国内外的人,都有机会吃到雪域高原高品质的果蔬。”孟德利雄心勃勃。

七彩庄园公司已悄悄着手了解邻近国家的市场需求,准备出口高原优质蔬菜。(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